当年他凭《爱一个人好难》火成“天王杀手”,却因涉毒一夜“塌房”,从云端摔进泥里。
本以为是演艺生涯的终点,没想到勒戒23年后,他的演唱会场竟然开到了温州。
可惜身为劣迹艺人妄图在内地捞金的苏永康,不仅评论区翻车,还遭到全面抵制。
1967年,苏永康出生在香港,家境优渥,他有两个哥哥一个姐姐,作为最小的孩子,父母给他取名永康,希望他生活平衡,坚强健康。
在衣食不缺的环境中长大,他对音乐萌生了兴趣。
18岁那年,苏永康参加了香港新秀歌唱大赛,凭借出色唱功斩获亚军,随即签约华星唱片,开启了歌手生涯。
经过4年训练后,他推出了首张粤语专辑《失眠》,专辑大获成功,他也拿下了香港电台新人铜奖。
然而,此后他却陷入了事业瓶颈,这成为了他很长时间内唯一能拿出的成就。
直到26岁时,他与华星唱片解约转投新艺宝唱片,在发展歌唱事业的同时,开始演戏,才终于让他再次活跃在大众面前。
只是,他演技一般,出演TVB电视剧《壹号皇庭》虽有展现个人风采,却不足以抓住观众眼球。
眼看着粤语专辑和演员道路让事业起色都不算太大,出道的第10年,他转而发布了国语专辑。
一张名为《男人不该让女人流泪》的国语专辑,让他吸引了不少听众,个人关注度显著攀升。
而到了30岁那年,他再次从新艺宝唱片转而签约到了正东唱片,随即再次发布粤语专辑《情来自有康》。
经过12年的事业沉淀,他的事业终于有了起色。
专辑中,《情来自有方》《从来未发生》都成为了经典情歌。
后来他又在《妙手仁心》中出演Gilbert,让他人气高涨。
这时的苏永康趁热打铁再发粤语专辑《不想独自快乐》,专辑主打歌《越吻越伤心》成功拿下香港十大中文金曲等多项大奖。
而他发布的国语专辑《旧爱还是最美》在台湾地区也热卖50万张,不仅见证了他的个人实力,还让他的商业价值备受认可,他也就此开启了自己的个人演唱会。
在这个事业爆发期,他的存在对当时的香港四大天王的地位造成了冲击,他也因此成为了大众口中的“天王杀手”。
他主演了爱情片《星愿》,主题曲《爱一个人好难》是流传至今的经典曲目。
后来,他与李彩桦合唱的《意犹未尽》被作为某咖啡品牌的广告歌,不仅被广泛传唱,还拿下了多项音乐大奖。
然而,就在事业高歌猛进之时,他却触碰了法律与道德的红线。
明星光环下的放纵,终究要付出代价。
“欲戴皇冠,必承其重”是所有人都明白的道理。
奋斗十多年换了3家唱片公司才走上被大众簇拥的道路,没想到在鲜花掌声不断之下,2002年35岁的苏永康在酒吧消遣时被台北警方临检,警方在其身上发现4.5颗摇头丸。
后续尿检表明,他尿液中的“摇头丸成分”含量超标,对此结果他主动申请接受观察勒戒,在勒戒所度过10天后提前释放。
但他就此被贴上“涉毒”标签,事业遭受重创,发展大不如前。
只是,时过境迁后的第23年,苏永康竟然要在温州开演唱会,更为让人不解的是,当地文旅竟然对这样的艺人通过了审批。
这一切又是怎么回事呢?
售票网站上,苏永康将在10月6日要在温州奥体体育馆举办个人演唱会的消息赫然可见。
其售票为199元到699元,一些价位的票档已经处于售罄状态。
而该演出消息一出,网友就自发对其进行了抵制,原因是:苏永康是涉毒劣迹艺人。
有网友甚至向当地文旅和广电进行投诉,希望叫停演唱会,然而温州龙湾区文旅的回复工单称,本次演出活动材料完备,流程合规,已批准同意举办。
浙江省文旅相关处室人员也表示,已接到相关反映,但审批材料符合规范,该演出是省厅层面核准的。
在演唱会蓬勃发展的当下,这次网友抵制劣迹艺人,无疑也凸显出了制度规则的不足。
虽然《演出行业演艺人员从业自律管理办法》有对吸毒艺人永久禁演的明文要求,但该办法作为行业自律规范,缺乏全国统一的法律强制力。
审批权分散在各地文旅部门,国内又无劣迹艺人统一数据平台支持查询,导致执行标准难以统一,给了部分涉毒者及其合作者打擦边球的空间。
苏永康演唱会主办方设定了199元到699元不等的票价,主打亲民低价策略,试图吸引怀旧观众群体,用这种经营手段来推动演出举办。
可低价策略没能平息争议。
对于苏永康要在温州开演唱会的事情,网友在得知情况后,评论区也几乎是一边倒的抵制。
其实,公众抵制苏永康演唱会,也表明大家对涉毒行为有着清晰认知,“吸毒艺人零容忍”已成大众共识。
虽说苏永康距离上次被捕强制勒戒已经过去了23年,此后也没有新的负面风波。
他也在后续参加了50场禁毒宣传活动、20场校园讲座、以及30次社区宣传等公益活动,他的公众接受度也逐年有所增长。
但公益行为并不能成为洗白揽金的工具。
抵制苏永康演唱会也并不是要彻底剥夺他改过自新的机会,而是不能让有严重道德污点者,凭借艺人光环继续在台前收获名利,这不符合主流价值观。
这场围绕演唱会的博弈,早已超越对单个艺人的评判,直指文娱行业的规则漏洞与价值共识。
毕竟,对吸毒艺人零容忍,也是对缉毒警察的一种尊重。
结语
苏永康演唱会的争议,从来不是不让“改过者”生活,而是绝不能让涉毒污点被名利轻易抹去。
缉毒警察的牺牲,绝容不得“零容忍”的底线有所松动,社会的底线更容不得资本打擦边球试探。
好在网友的抵制,让我们看到对“吸毒艺人零容忍”从不是空话,而是刻在大众心里的共识。
这股较真的劲儿,或将推动行业规则完善,倒逼审批流程明确“涉毒艺人演出”的审核标准,消除模糊地带。
而唯有守住底线,才是对真正努力者的公平,也是对社会风气最好的守护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