张晋87万众筹款全捐背后:心脏手术6小时濒死,蔡少芬握手48小时不松开,铜锣湾街头跪地救人心率飙至120下
铜锣湾的夏日午后,一个男人跪在滚烫的柏油路上。
围观的人越来越多,有人在拍照,有人在议论。只有他,专注地给一个陌生老人做心肺复苏。汗水滴在地面上,很快就被蒸发了。他的心率表显示120下每分钟——对一个刚做完心脏手术的人来说,这个数字有些危险。
这个人是张晋。几个月前,他刚从ICU里走出来。
娱乐圈向来不缺故事,但真正触动人的不多。张晋的故事有些特别,特别在它的真实,特别在它的不完美。
2023年11月的那场手术,持续了6个小时。蔡少芬在手术室外等了6个小时,进ICU后又守了48小时。她的手一直握着他的手,医生说可以松开了,她说不行。
“张先生坚持不用代血浆,要求优先保障血库急救资源。”主刀医生后来对媒体这样说。这个细节传到网上,很多人觉得矫情。也有人觉得,这才是真正的担当。
现在回头看,或许都对,或许都不对。
术后的康复比手术过程更残酷。每天5:30起床训练,最开始连慢走10分钟都需要吸氧。那些曾经引以为傲的肌肉线条消失了,20斤的体重差不多就是一个人精气神的全部重量。
体脂率从18%降到12%。数字很好看,过程不太好受。
蔡少芬成了专职护工。背包里塞满了心电图仪和各种药物,像个移动的急救站。张晋说过一个细节:“有次我半夜心悸,她用剧组学的急救手法帮我缓解。其实她比我还害怕。”
害怕什么?害怕失去,害怕无能为力,害怕所有美好的东西都这样脆弱。
病床上的张晋没闲着。术后两周就开始修改《陌路狂刀》的武打分镜,视频指导演员时经常因为气短停顿。剧组的人看着心疼,他却说:“打戏的尊严是演员拿命换的。”
这话听起来有些悲壮,也有些固执。
海外粉丝得知他需要长期服用昂贵抗凝血药,48小时筹了87万。张晋知道后,把钱全部转给了先心病儿童基金会。手写信只有一句话:“我的命是大家给的,现在把它分给更需要的人。”
金钱在这里变成了一种态度。关于生命,关于责任,关于什么值得坚持。
2024年4月的金像奖,张晋获得动作设计奖。上台时需要扶墙,获奖感言很简单:“以前觉得拳头硬就是强者,现在明白能挺过疼痛才是。”
台下的人都站起来鼓掌。不知道是为了奖项,还是为了别的什么。
父亲节那天,他让儿子用轮椅推他到医院天台教咏春。虚弱到无法扎马步,但还是耐心纠正孩子们的动作:“武术不是打架,是教你们如何不倒下。”
如何不倒下。这个问题困扰了他大半辈子,现在算是有了答案。
他匿名加入心脏术后康复群,每天凌晨分享数据鼓励病友。群里一个叫阿杰的人后来才知道,那个每天发心电图数据的人是个明星。“他从来不说自己是谁,就像个普通病友。”
《陌路狂刀》杀青时,张晋坚持亲拍高空回旋踢。衣服里缠着绷带,伤口渗血了也不说。落地后第一句话:“这条能用吗?”导演高群书后来在微博感慨,但没说完想说的话。
回到铜锣湾的那个午后。救护车来了,老人被送走了。张晋站起身,拍拍膝盖上的灰尘。围观的人群散了,生活继续。
医院护士后来认出了他,在朋友圈写道:“这才是真侠客。”但她可能不知道,这个“侠客”的心率表当时显示120下每分钟,对一个心脏病人来说,这个数字意味着什么。
张晋在微博写过:“伤病让我从‘晋哥’变‘晋叔’,但‘叔’字旁边是‘又’——又一次站起来的机会。”
他没说站起来之后要做什么。但从ICU到街头,从病床到颁奖台,行动已经说明了一切。
娱乐圈的故事大多有完美的结局。张晋的故事有些不同,它告诉我们,真正的完美可能就是接受不完美,然后继续走下去。
又一次站起来。仅此而已。